回魂術,樹魂回 Soul returning, bring back the trees

Wen-Ting Tseng
Jul 10, 2021

--

距離參與 LAB KILL LAB 植托邦工作站已經過了一大段時間,整理照片發現有許多影像之外應該被記錄下來的東西,加上記性實在太差了,於是趕緊在失憶前整理文字。

LAB KILL LAB

計畫內容:
本計畫包含五個不同主題之工作站,每個工作站將邀集核心藝術家與參與者,並針對各自主題發展探索。五個工作站分別為:(1)植托邦 (2)自助飲水站 (3)岔派樂基因 (4)米學院之米蟲革命 (5)科技妄想。活動為期七天,包含田野現場及實驗室作業,並針對工作展主題辦理回應講座及集體表演。

以下為 LAB KILL LAB 計畫相關連結網站

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進行,五個不同內容的工作站獨立運作,相較於大眾熟悉的實驗室,這次的計畫比較像是開放式的交流聚會,透過藝術家、文化工作者、科學實驗室等不同領域的對話,在自然、環境、性別、農業、科技這些議題之間建立網絡,每天晚上的共煮共餐(Kitchen Social Act)更是不同工作站交會的時間,餐桌上的聊天是一整天工作站進行後的延續,在飲食中建立關係,也從這裡不斷向外擴展。

以下連結當週每日晚餐紀錄,順帶一提,米啤酒好~好~喝~~~!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七天裡的好幾天都會吃到各式各樣的菇,後來才發現是某一位外國藝術家在來台隔離十四天的豐碩成果。據他描述,小小的防疫旅館包括浴室都種滿菇菇,洗澡的時候他會把它們移動到別的地方,洗完澡再把它們放回去。

KITCHEN SOCIAL ACT
KITCHEN SOCIAL ACT 19/12/2020

植托邦 PHYTOPIA

植托邦分為兩條路徑,分別為坪林採集人共作室陳科廷帶領的「回魂術,樹魂回」與花蓮銅門部落東冬‧侯溫帶領的「遊園驚夢:巧遇Hagay」。我參與的「回魂術,樹魂回」來自一起亞歷山大椰子樹的砍除事件,在訊息不明、缺乏良好溝通的情況下,坪林國中外一整排樹齡超過三十年的亞歷山大椰子樹被砍除。

科廷向大家大致還原事件的經過

在看到人行道上一排樹木斷片後,大家來到椰子樹被棄置的地方−虎寮潭,從花序的發酵程度可以推測被砍除丟棄的時間長短,全白的花序乾淨新鮮,而下圖穗狀部分出現橘褐色則是進入開始散發發酵氣味的階段。

亞歷山大椰子樹的穗狀花序

虎寮潭的大斜坡上堆滿了被砍伐的樹木,團隊成員開始尋找尚未腐敗、沒有被蟲類大肆入侵的椰子樹枝幹,透過採集貼近植物本身,也作為後面幾天與之互動、搜集其散發之訊息的準備。

虎寮潭,伐木棄置處
採集過程

坪林現場

在實際走一遭砍伐與棄置現場後,我們在坪林國中周圍進行田調,搜集學生、周遭居民、相關人士的說法與觀點,想藉此梳理事件的始末。

與一開始想像的為這些樹感到可惜或抱不平有些出入,在和當地的叔叔阿姨聊天後得到的看法大致為「阿我也不太清楚啦,區公所那樣決定就那樣啊」、「喔!覺得怎麼樣噢,我覺得很好啊。平常那邊很多人晾衣服很醜啦,砍掉也比較好」。一位阿伯(住在坪林國中正對面,同時也是科廷鄰居)分享了很多,他說他有簽一張好像是區公所拿給他的紙,並同樣表示砍掉椰子樹很好啊,他知道了我們隔天上山的計畫更說道「山上那些懸崖峭壁上的樹才漂亮,生得像藝術美的呢,不像對面那排直直的椰子樹,長得像電線竿,那我看電線竿就好了啊」。

在所有事情都和我們原先預想的不一樣的時候,期間偶爾和我們一起行動的樹保委員廖鎮洲老師提議,不如順便繞進區公所,聽聽他們怎麼說。

在一陣等待與後來的一番尷尬與解釋後,坪林區公所給了在場的每個人一份資料,並允諾日後不會再發生草率的砍伐。雖然在這次的事件沒有明確的誰對誰錯,但想必在經過一群人莫名造訪,日後對於環境的相關問題至少會得到更加妥當謹慎地處理。

坪林區公所提供之公文
採集人共作室,成員與採集成果

INTO THE WOODS

尋找臺灣油杉

其中兩位朋友因身體不適返回台北,於是原本的上山計畫從加上科廷的七個人變成五個。大家帶著各自的枝葉與樹木切片行動,用自己的方式攜帶或綁在身上,用植物的一部分貼近身體,再以身體的勞動貼近山林。

一路上沒有無聊的步道,只有微微露出的土壤顯示有人走過的痕跡。下過雨的溼滑泥地讓行走(正確來說應該是攀爬)過程更是困難重重,在手腳並用的同時要選對腳下要採的那顆石頭,一個不小心便會栽了個跟頭,而重心不穩的時候更要注意手要抓的那株植物,若是運氣差碰到了黃藤便會被它全身上下的鋸齒和倒刺勾破皮膚。

一個半天走下來的結果發現,跌倒與手握黃藤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除了穿著雨鞋仍健步如飛的科廷,其餘的大家都跌了一屁股泥濘。

手腳並用的過程

雖然全程走完個個一身狼狽,但擁抱油衫與發現豐富生態的過程仍讓人滿足愉悅,而在實際進入山林後,也讓人回想到前一天電線竿阿伯的話,山上恣意生長的與在市區受規劃與限制的生物究竟有什麼美醜之分呢?還是只是原始、擁有自我意識的樣子更加吸引人?

植物的語言

帶著坪林的採集成果回到空總,我們進到另一個思考,那些被計畫種植又被計畫砍除、生長的筆直的樹木未嘗沒有自我意識呢?從散發的氣味到受偵測的訊號,若這些是祂要說的話,我們應該如何溝通?

氣味就是植物的語言

在林業試驗所研究員葉若鋆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在最直接的眼睛觀察、身體觸碰之外,開始用不同感官感受。不同的氣息可能是邀請,也可能是警告。在一連串打開嗅覺的活動裡,每個人輪流聞不同代號的氣味瓶,並寫下相對應認為的植物與聯想到的顏色、情境,在最後所有氣味揭曉竟然發現有些我們熟悉的植物只是因為不同的萃取方式而有了完全不一樣、讓人認不出的氣味。

答案揭曉的氣味瓶與調製氣味的過程
酒精萃取發酵花序
其他工作站的藝術家來訪交流

未竟的樹語,訊息的轉譯

「倘若意外死亡的樹能回魂,祂又將如何訴說、傳達生前的無盡之言?」

在前面感知植物化學訊號後,大家運用各自科技藝術背景,偵測植物體內的電流、二氧化碳濃度等變化,想像如何用人類能夠感知的方式接收樹木想說的話。我們進行了兩組提案製作,一是偵測枝幹與花序裡的生物訊號,運用Processing,將變動的電訊號數值轉換成動態影像。第二組則是運用 Arduino、超音波感測、電磁鐵等零件,想像椰子樹作為主體,當人類或陌生物種靠近時,連動的裝置便會將萃取一個禮拜、大部分人難以忍受發酵氣味噴出,以氣味作為警告訊息。

警告氣味裝置

為期一週的工作站在最後一天以 work in progress 的方式對外呈現,不是為了完成新穎酷炫的作品,而是共同提出問題,當重新思考人與人、人與樹、樹與樹之間的關係後,或許能用更多面向的角度觀察與溝通,結束不一定是終結,反倒可能是新的開始。

搬運至空總作為座椅的椰子樹幹,在短短幾天長出了新生命
植托邦工作站

圖片來源:LAB KILL LAB、科廷、我

--

--